找到相关内容306篇,用时3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辩中边论讲要

    希求,故其为障,止烦恼一分耳。三者增盛障,学道之人,气质偏倚,有贪行人,瞋行人,痴行人,随一偏胜,障之势力,亦随一增盛也。四者平等障,即等分行人,於贪瞋痴行平等无倚之障也。者取舍障,谓於生死涅槃有取舍心而为障。菩萨行人,若於生死一向乐,则同无种姓,一向厌舍,则同小乘人,皆足为障也。如是凡法能为声闻种姓、菩萨种姓障者,无论其人之气质偏倚中和,都不免此种障法。次别说障者,初二就障因言,後三就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266669.html
  •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讲要

    生诸蕴,小乘涅槃仅於蕴无生,意生蕴仍未断(《法华》记小乘极果另生一净土,即此意),惟有如来永灭无余最极寂静。老者衰变,无老则功德增上圆满不衰而为常住。死者变易生死,无死即以不生意生诸蕴而无变易生死也...未题作者之名,自此论出,译者传说同出于坚慧(藏传《宝性》系弥勒本,无著释,为弥勒论之一,又真谛译《佛性论》与《宝性》大同,又题世亲作,纷纭难辨),坚慧一名,奘师《西域记》中亦二三见,意指安慧。此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366670.html
  • 法句经讲要

    苦痛,系属于身,身由蕴成(谓爱欲),因既不净,果成苦痛。欲求出离者,当须离欲。如颂云∶‘毕故不造新,厌胎无淫行,种燋不复生,意尽如火灭。’如是转舍五蕴身而得五分法身(谓...第五种,义为自说(聚即品类分章之义)。由此立名不同,乃知法句有特殊因缘而说者,则变成一种泛说句义(邬柁南);但经之重要意义,并不因此消失也。今讲折中广略,而吴译。吴译文字雅驯,不失理味;惟品第不无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466671.html
  •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

    根源于“蕴苦”,要摆脱这种种痛苦,就要历劫苦修,作为最高境界的“涅檠”则是“灰身灭智,捐形绝虑”,亦即死亡之代称;到了大乘佛教,这种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。由于受到婆罗门教大梵本体、梵我一如思维模式的...,无方可执”(胡应麟:《诗薮·内编》卷);又如清叶燮所言:“妙在含蓄无垠,思致微渺。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,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,……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,所以为至也。”(叶燮:《原诗·内篇》)中国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1667835.html
  • 试探唯识法门在心灵环保中的应用

    执著不舍。《成唯识论》曰:“身见者,谓于蕴执我我所,一切见趣所依为业。”26   (2)边见:计度死后常住不灭或死后断灭,此是佛教反对的常见或断见。持断见者认为世间的伦理...,即有如是影像显现。”3虽说此心似乎有所、有所见,而实无少法能见少法。这种自心还见自心的认识论,说明心识所缘的只是外在客观事物的相似境,其是认识的相分。这样,依于人的认识正确与否,而有...

    释法瑛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4367859.html
  • 书评:悦家丹《佛教现象学: 佛教瑜伽行派与《成唯识论》哲学研究》

    》卷一:“一常相续。在第七识缘第八识,起自心相,执为实我。二有间断。   在第六识,缘识所变蕴相,或总或别,起自心相,执为实我”(《大正藏》Vol.31, p.2a)。  [23] 见平川彰著,...Critical Studies in Buddhism Series),作者原名丹?勒斯豪斯(Dan Lusthaus),并依原名义译,中文名“悦家丹”[10] 行世,此书的前身乃悦家丹在美国天普大学(...

    刘宇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5168009.html
  • 四谛顿、渐现观之初探

    现观少分共相,然自、共相差别无边…即蕴合成苦谛,如是苦谛亦名自相亦名共相,名自相者对余三谛,名共相者诸蕴皆有逼迫相故。思惟如是共逼迫相,即是思惟苦及非常、空、非我相,亦即名为苦谛现观。如是现观,若...四谛顿、渐现观之初探  释开仁  大   纲  一、前 言  二、现观四谛之定义  三、“契经”之顿、渐见四谛思想  四、部派时期之顿、渐见四谛思想  (一) 渐现观四谛  (二)顿现观四谛  、...

    释开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41468036.html
  • 王恩洋:唯识通论

    苦故足悲。众生有何苦?曰:生苦,老苦,病苦,死苦,怨憎会苦,爱别离苦,求不得苦,一切无常蕴苦;广而言之有百一十苦, (见瑜伽) 约而言之曰苦苦、坏苦、行苦;佛视众生无处无时而非苦者,是故兴悲。兴悲...损益难,以多识增上解;梦觉异果难,以势力羸劣解;六杀业无罪难;以意业罪大解;七他心智通难,以还自心解。 (论曰:此二于境不如实知,由似外境虚妄显现故,所分别未断故。此意说言,他心智所缘,还自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0968365.html
  • 新唯识论三论判

    失?种子虽多,各引白果。非和合性,岂与极微论者相顺。若种子,一切有情色法心法蕴相,我人知见种种根行,晶类无边,以何而为差别?  第三十八页云:直谓一人之生,自有神识,迥脱形躯。  如是根身,本是...有实在的境物?云何又云,若离自识便无有物?云何得成唯识义?  第三页云:境之识,是执心故,即妄非真,云何而可不空。  此盖不知唯识之旨。夫境因识现,境可是妄,识则非妄,依他起故。譬如病目,见空中华,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5068670.html
  • 缘起:传统的诠释是错的吗?

    起和它们跟缘起的关系时,经典进一步解释苦是由于心理上执着有我这一身体,也就是所谓的蕴(pa?cupādānakkhanda)。[27]这些是:  色蕴(rūpakkhandha)  受蕴(...的吗?  法光学坛第五期(2001)   提要:  本文探讨上座部佛教中,关于缘起、证悟、和轮回这三方面有相互纠结关系的教义;这种纠结的关系有可能是源自于传统上对缘起错误的诠释。  本文首先讨论写于...

    Michael S. Drummond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2571284.html